端午节就要到了。我们需要同时了解节日背后的故事。以下是端午节的历史和习俗,仅供参考。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等。,源于对自然现象的崇拜,由古代的端午节演变而来。仲夏端午,黑龙七夜飞上南中,正值一年中,即如《易经》五爻所言,“龙在天”。它的起源涵盖了古代星象文化、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,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,融合了各种民俗,具有浓郁的节日风格。烤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。这两个习俗在中国自古流传至今,从未间断。
端午节,比较初是由古代祖先创造的,是一个祭祀祖先、祈求辟邪的节日。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年10月跳汨罗江自杀。后来,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还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。一般来说,端午节源于古代先民选择“飞龙上天”,在吉日祭拜龙的祖先,祈求辟邪,为夏季时尚注入时令性的“防病防疫”;被视为“恶月恶日”的端午节,起于中原北部,伴随着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。
据端午节史籍《屈原贾生传》记载,屈原(约公元前339年-约公元前278年),战国末期丹阳(今湖北宜昌秭归)人,春秋时为大臣。屈原的真名是平,但他的真名是糜,而不是屈。
传说屈原主张兴才富民,力劝联合抗秦,却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。屈原被废黜,驱逐出都城,流放到元、湘流域。在流放期间,他写了《离骚》、《田文》、《九歌》等诗。,忧国忧民。公元前278年,当秦军入侵楚国的京都时,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略,伤心欲绝,但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国家。2000年10月,他在完成代表作《怀沙》后,纵身跳入汨罗江,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。屈原投江后,当地群众立即划船施救。但是屈原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。为了寄托哀思,人们在河上划船,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。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,就回家拿饭团扔到河里,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。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。
- 2024-03-28 福州初中生选什么专业好
- 2024-03-28 福州初中生可以学什么专业
- 2024-03-28 福州初中生学什么专业比较好
- 2024-03-28 福州初中生上职高有什么专业
- 2024-03-28 福州初中生毕业有哪些专业